Search

#那看似擺脫不掉的 #背後都有原因
#完美的擺脫 #推薦序 ——臨床心理師/蘇益賢
  • Share this:

#那看似擺脫不掉的 #背後都有原因
#完美的擺脫 #推薦序 ——臨床心理師/蘇益賢
 
 人類是社交的生物,從出生那一刻起,小嬰兒因無法自理生活而感受到的無助、恐懼與擔心,為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必然性寫下了基調。但矛盾的是,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也會慢慢意識到,過多的連結也會帶來問題:你不是你的父母,也不是你的孩子,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。
 
 最理想的狀況是,我們能在連結與獨立之間,找到一個平衡點,既能享有連結帶來的親密與安心,也能在獨立的過程中沉澱,慢慢找到獨處的自在。
 
 但理想終究是理想,行走在摸索「連結與獨立」平衡點的路上,充滿著許多挑戰。許多人未能在身心發展的路途上,完成這個任務。有的人缺乏好的連結經驗,而對世界與人類充滿不信任,面對連結時開始習慣逃避。有的人則缺少良好的獨立經驗,對於自己能否信任自己一事充滿懷疑,成為一個害怕獨立的人。
 
 不管情況為何,當這份「未完成」的任務,被帶進了長大成人的世界之後,勢必也會讓我們在親密關係、職涯工作、家庭關係等不同領域中,衍生出更多複雜的難題。
 
 本書以「擺脫」為主軸,探討從家庭、兩性到職場等諸多議題時,都以此為基礎。讀過本書後,讀者會發現,那些我們想擺脫的,背後必然反映出我們在「連結或獨立」等議題上的狀態。好比說,因為害怕被討厭,而強迫自己持續保持與他人的連結;因為感到不公平,而刻意選擇孤離;因為無法忍受自處的感受,而擺脫不了困擾自己的交友關係⋯⋯
 
 學者研究人類心智經驗(如思考、情緒、感受)許久之後,所做出的小結論不免讓人感到傷悲:「越不想要,越躲不掉。」那些我們想擺脫的一切,也許註定會以另一種方式再次出現。那該怎麼辦?某種程度來說,人類直覺、反射式的逃避與擺脫,並不是全然的無用,只是它的效果往往很短暫。
 
 倘若我們真想找到有用且持續的方法,或許第一步應該是:停下來,看清楚你到底想擺脫什麼?表面上,我們急著脫離、閃避的狀態,又在內心層面,映照著我們什麼樣的心理狀態?
 
 若只把視角停留在表層,便難以了解每個「擺脫之舉」背後,潛藏的許多動力。本書的諸多案例,皆是類似的狀況。你會看到許多人沉迷菸酒、網路或有害的人際關係中。表層來看,只是成癮的壞習慣,但深層其實是為了擺脫心中的孤獨感。短期來看,也許多少能轉移注意力;但長期而言,卻也預告了下次孤獨感受來襲時,力道之猛烈。
 
 擺脫與逃避,本身沒有好壞。但如果能深入了解自己這麼做的真正用意,將更有可能做出有智慧的決定。
 
--
 
本文為《完美的擺脫:家人、感情、朋友、職場……不能逃跑的人際關係, 如何不再煩惱?》一書之推薦序,由心理師想跟你說合作撰寫。
 
讀讀本書:https://tinyurl.com/yybnbaqm
 出版社:大是文化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我們是丁郁芙、蘇益賢臨床心理師。致力於推廣易懂、實用且有科學基礎的心理學給更多人知道。如有合作需求,歡迎來信、來訊討論。
View all posts